1.07.2011

【Turkey】鑽石 鑽石 亮晶晶。。。


這回到了伊斯坦堡的托卡比皇宮參觀,除了美麗的宴客廳,最吸引我的就是展示的珠寶。這些都是過去蘇丹收藏的寶物, 看旅遊書上寫到...除了世界知名的86克拉 The Spoonmaker’s Diamond,還有很多很大顆的祖母綠及紅寶石等等珍貴的珠寶。

可惜這些展示不能拍照,的確是很大顆的寶石啊!! 

像蘇丹的羽毛頭飾、腰帶、寶劍、戒指....還有別的國家餽贈的賀禮,工藝都很精緻,不過我發現鑲上去寶石本身大多都像是原石,寶石本身是粗獷的感覺....保持著自然的樣貌,或許是歷史悠久的關係...有些還凹凸不平,並沒有琢磨成什麼八心八箭或是菱角。 這點我倒是有點意外。
至於 The Spoonmaker’s Diamond....主鑽真的很大顆,寬度超過三根手指頭,旁邊鑲著49顆小鑽(其實也很大耶),非常之閃亮! 這棵鑽的名字有個小小的故事~~有個漁民在海邊撿到了一顆像玻璃的石頭,他拿去問珠寶商要不要買,珠寶商看了ㄧ眼,說:「這只值三根湯匙吧! 要嗎?」就成功用三根湯匙換來這棵原石,所以後來大家就稱這棵鑽石為 The Spoonmaker’s Diamond。也有種說法是說這棵大鑽石的形狀像湯匙的緣故。詩諾懷特本身對鑽石並沒有很深的研究,雖然眼前大鑽石的是稀世珍寶....不過我比較喜歡那些未經琢磨的祖母綠和紅寶石耶:P



提到鑽石,自然會想到血鑽石(Blood Diamond)及衝突鑽石(Conflict Diamond),寶石雖然閃耀迷人,有時候卻也背負著沈重的故事,在90年代,非洲一些國家像是安哥拉、獅子山、剛果民主共和國、賴比瑞亞的內戰,有不少是靠走私鑽石的利潤來資助軍事活動。用原鑽換取子彈,持續著自己家園的苦難....這真的是悲劇。就又回想到剛才提到珠寶商用「三根湯匙」就換到大顆原鑽的隱喻,明明可以換到更巨大的財富,卻只換來三根湯匙

有部電影「血鑽石」Blood Diamond就是在敘述這類的情形,電影情節是比較戲劇化了些,不過也可以窺見商業是如何操作這些閃亮的石頭,以下是電影預告


即使後來這些非洲國家共同擬定了「金伯利機制」(Kimberley Process Certification Scheme) 來認證合法原鑽,以避免買家收購到來源不明的走私原鑽,但是人民的苦痛仍舊還在。我曾看過一些報導,有些不肖軍人或是礦場的警衛,會收賄讓沒有工作執照的貧窮礦工或當地人進入礦場,在碎石間篩選鑽石,但是這些窮困的人除了要被勒索,他們也常被這些收賄者暴力以對、嚴厲逼迫,甚至喪失性命。所以即使原鑽是從認證合格的礦場出來~也難保礦場沒有發生過流血事件。

最近象牙海岸的政局不穩,也聽說有許多走私鑽石要買賣來籌備軍事衝突的資金,這些原鑽大都具有偽造的來源證明書,當原鑽被精緻琢磨送到市場上後...合法或是不合法一般消費者根本也分不出來。如果用原鑽換取的錢能夠做為國家建設的基金,那就是人民的福氣,可惜並不全然是這樣........鑽石本身並沒有罪,端看人們怎麼去運用它,它可以帶來毀滅也可以帶來富足,希望良善可以跟著鑽石永流傳.....別再流血了 :-)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歡迎加入詩諾懷特漫畫粉絲團~~!!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