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.18.2023

【Books】正常人

 


Sir John Everett Millais
Study for Ophelia 1852
© Plymouth City Council (Arts and Heritage)

《Ophelia》這張畫作是Tate Modern裡面最受歡迎的畫作之一,主題是描繪莎士比亞的名劇《Hamlet》其中一個故事。奧菲莉亞是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中的一個角色,在故事中她很年輕的時候就死了,在死前飽受悲傷和瘋狂的折磨,因為當她發現她只是摯愛哈姆雷特的復仇計畫中的一顆棋子 ,不僅無情地拋棄了她,也殺了她的父親,這個打擊讓她精神崩潰了。畫作描繪的場景,就是奧菲莉亞在摘花時掉進河裡慢慢淹死,當水已經慢慢浸透她之際,她還在唱著歌。Sir John Everett Millais講究也擅長描繪大自然,這些花草的花語,也訴說著悲傷,垂柳枝象徵被遺棄的愛。

剛好也讀完莎莉‧魯尼(Sally Rooney)的小說《正常人》,非常年輕的作家,不過她的小說文筆洗鍊,看不出來這麼年輕,很有才華。莎莉‧魯尼用近似溫柔的語調來描繪角色之間情感的現實關係,不是很清楚為什麼取名叫做Normal People,覺得角色中每個人看似正常,但是有時候用別的角度來看又有些地方不太正常。身為平凡人,都希望能得到愛、或是愛人,但是又常常因為某些的原因傷害到別人,也可能因此自己也很受傷,莫名其妙把事情都搞砸了。只能說搞砸事情是人類的正常發揮。

不過這些都只是一個過程,就像最後小說寫的,久了就會好起來吧。過不去的可能就會像奧菲莉亞,陷入自我堆砌的絕境。如果要我說,我覺得男女主角都太糾結了,到頭來可能就是不適合,只是雙方不願意認清。可是就算硬要分分合合這也無關對錯,人們都追求完美正常的愛,但是看看現實世界中這麼多光怪陸離的愛情樣態,這才是「正常」的現象,可能不完美的愛才是正常吧。

記得以前有想過什麼叫做瘋狂、又什麼叫做正常? 這其實是一件很荒謬的事,如果你旁邊的人,大概3個人以上說你不正常,你可能也會開始想說自己是不是不正常。或是有人就硬把你送進精神病院,即使你說你自己在正常不過,也不會有人相信。所以我常常想,要當個正常人不容易,可能要很努力才能當一個「正常人」,在大家認知所謂正常的軌道中,一不小心偏離,就會有人來監督,說你不正常。

但我們終究都是平凡人,在離開這世界之際再回頭看,一切都會過去了。所以我覺得奧菲莉亞沒有瘋狂,失去愛會感到悲傷是正常的,看到美麗的花會覺得愉悅是正常的,唱著歌會感到很快樂也是正常的,哪一天我們終究也會唱著歌慢慢沈入水中。


Sir John Everett Millais, Bt
Ophelia (1851–2)
Tate

2.05.2022

【Fine Art】擁擠的群眾







【Title】群眾 A Crowd, 1930s

【Artist】陳澄波 Chen Cheng-po

到北師美術館去看黃土水的雕塑作品「甘露水」,現場同時也有展出一些前輩畫家的創作,包括這張陳澄波的油畫小品,覺得還蠻可愛的一個畫面,感覺是在一個狹小的空間,像是火車車廂之類的,沒有空隙、很是擁擠的樣子。讓我不禁聯想到最近還蠻紅的藝術家Genieve Figgis的作品,當然Genieve Figgis的作品內容和歷史繪畫比較有關聯,但畫法還有點像....陳澄波可是在將近一個世紀前就畫了這樣的油畫(壞畫風格?)

不是很確定藝術家想表達什麼,不過這種滿滿的、擁擠的感覺表達的很好,最前方的人環抱著一個像是花的物品,其他看不出手還是身體還是頭,大家變成一坨,明明只是畫筆點一點的五官但讓人感覺表情無奈。


【Title】Wedding Party, 2019

【Artist】Genieve Figgis
 

2.04.2022

【Fine Art】Wing of a Blue Roller,

 


【Name】Wing of a Blue Roller, c. 1500 | © The ALBERTINA Museum, Vienna

【Artist】Albrecht Dürer, 1471-1528

提到「整理」不得不想到文藝復興前期德國藝術家Albrecht Dürer,他也是我最推崇的藝術家之一,不論是畫作或是版畫,都有一種思緒清晰,有條有理的感覺。尤其像這張畫作,羽毛千千萬萬絲,但是我們卻明顯可以看得到藝術家的「秩序」。

有畫畫的人應該都蠻了解,並不是所有創作都是屬於即興創作,有絕大部分偉大的創作都是經過深思熟慮與不斷地釐清過程,最後才能淬煉與整理出作品。這根羽毛到底要不要加,這個顏色的層次到底對不對、有沒有和旁邊的顏色搭配,「調整」與「梳理」,去除不想留存的部分,這些過程往往不像想像中那麼隨興。有時可能反應很快,有時也真的需要斟酌良久,才有一個新的進展。

提到整理是因為過年前在家也是陸續有整理一些物品和服飾,「整理」對目前的我來說是很重要的課題,想要留下哪些東西,哪些可以清除,有時在衣櫃前發呆了很久,看到衣物想起了以前的一些事情,可能是去旅行、可能想到某些情景,又想到了現在和未來是不是能用上,想了很久。關於「整理」的課題可以有很多故事可以寫,這也是今年訂下的課題,希望能持續去蕪存菁,為日常生活帶來更多美好。

2.03.2022

【Books】我的思考,我的光



【name】Moon Light, 1895
【artist】Edvard Munch

假期讀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村修二的書-我的思考我的光


中村修二很強調工匠精神的體現,他覺得他能成功就是因為不斷地實驗失敗,慢慢累積扎實的實驗結果以及工匠大師級手藝。他也崇尚對大自然的觀察,覺得停止常理的判斷,跳出框架是很重要的訓練。他也常常望著山或海,一看就是好久、好久⋯

對很多人來說,看不見希望的光,可能會非常地沮喪而想停止,但靠著相信百分之一的可能,不是選擇簡單的路走,相信有那道光的存在,終究會走出自己的路。

11.24.2019

【Fine Art】「Miho美術館」與伊藤若冲的《若冲 百年巡禮》



前陣子去了一趟京都和Miho美術館,這間位在山裡面的美麗小美術館,是有被譽為「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」貝聿銘所設計,貝聿銘善用鋼材、混凝土、玻璃與石材,透過幾何造型和比例來建構設計建築物,光線也是貝聿銘非常重視的,Miho美術館就深具這些特色。貝聿銘在設計miho美術館時,是以陶淵明的《桃花源記》作為概念發想,售票入口處與美術館之間有段距離,要經過一個富有現代感的微彎隧道,看到光線時瞬間豁然開朗,也才會看見美術館的正門。聽說春天的時候、隧道外開滿櫻花時,更能體會到那種彷彿就在《桃花源記》故事般的空間感。



這個美術館裡面展品不能拍照,空間不大~不過可以很輕鬆地欣賞作品,看看窗外滿谷綠意帶著些許楓紅的美景,是個精緻的小美術館。說到這個美術館的著名館藏,不得不提到「伊藤若冲(いとうじゃくちゅう)」(b.1716-1800)的「象與鯨圖屏風」....這組屏風呈現出陸上白象與海中黑鯨的對比,白象有著獅子一樣的尾巴和白煮蛋般的耳朵,造型很有特色! 不過我這次去的時候沒看到伊藤若沖的作品,很可惜。




如果要提到影響當代藝術家的日本近代畫家,除了浮世繪之外,應該就會想到京都的畫家伊藤若冲,他原本是個商人,不過因為熱愛藝術,40歲的時候將家業傳承給弟弟,自己專心創作...埋首繪畫了數10年,創作出有時寫實、有時富含想像力超過現實事物的作品。

我記得之前看藝術團隊teamLab的數位作品,也有一頭大白象,而且可以和螢幕中的動物互動...

teamLab數位作品:






這次回來看了介紹伊藤若冲作品的書之後,發現原來teamLab這件圖樣的來源、原創作者就是伊藤若冲,而且原作是一組有數位感的屏風!

從書中的圖片可以看出~原畫就是一小格、一小格色塊組成的,從每個小格去做出不同的漸層色....老實說有點吃驚,他創作這作品的年代遠比法國印象派後期的「點描派」早了許多,而且在那個古時候...怎麼會想出這種pixel(Picture element)的畫法?! 看起來就是放大的電腦螢幕畫素,真是不可思議

伊藤若冲原作:


根據書上的描述,傳說他可能有畫過京都傳統編織「西陣織」設計底稿,受到這種格子狀底稿的啟發,所以也畫出這樣的作品。這種靈感來自過去的未來感,應該就是teamLab會取用這件作品圖像來創作真正數位版本的原因吧!

這本《若冲 百年巡禮》(遠足文化出版)是一本很好的書,圖片精美,說明也很清楚...還有介紹可以去哪間美術館看到相關原作。看了書上的圖錄,發現很多伊藤若冲畫作的元素都曾被當代知名藝術家村上隆所取用,像是小骷顱頭、白象與黑鯨、五百羅漢....。

村上隆作品:

這些一線的當代藝術家如此推崇伊藤若冲不是沒有道理的,他畫中的傳統傳承與自我的原創性並沒有產生衝突,在技巧以及理念上也都有很強的表現。傑出的創作者通常不會藐視傳統,而是能在自身的文化與傳統中找到自己的位置,在堅固的基礎上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風格,伊藤若冲、尾形光琳、葛飾北齋、歌川廣重..這些日本國寶級畫家都是很好的例子。

當然,伊藤若冲最著名的動物還有他所畫的「雞隻」,神態與氣勢都很出色,華麗寫實的雞羽非常吸睛,而且我個人覺得他的作品還有一個很大的特色...就是元素「很滿」....或是「非常滿」,但是又意外整齊地排列在畫面上,真的是厲害的邏輯與畫工。





雖然這次去Miho沒看到作品,回來只能看《若冲 百年巡禮》先來研究一下,希望下次去有機會可以欣賞到原作。

相關圖片網址
1.《若冲 百年巡禮》完全保存版/監修 狩野博幸/譯者 林美琦 /遠足文化出版
2. Miho Museum



8.31.2019

【Fine Art】Cuno Amiet 金黃色的山

《Der gelbe Hügel》Cuno Amiet 1903

Cuno Amiet (1868 - 1961)是瑞士畫家,被譽為瑞士現代藝術的先驅。在他的畫中,空間顯得比較抽象,色彩是最優先的,這幅前景粉紅色白色的樹簇擁著金黃色的山,圓潤的山頭、圓圓的樹和一朵圓圓的雲,整張畫感覺很簡潔可愛

大概是因為瑞士的四季景色優美,覺得瑞士的印象派畫家或是像Cuno Amiet這位表現主義畫家,用色都很明快豐富,光和色彩都在畫面上充分展露,畫的山或是樹都有一種往上延伸生長的姿態,讓人看了會覺得很有活力、心情很愉快

《Blumenstillleben》Cuno Amiet 1908

Matterhorn》Cuno Amiet 1943

《The Stockhorn chain》Cuno Amiet 1931

《 Late summer on the Oschwand》Cuno Amiet 1952